时间:2021-07-01来源:蛇口消息报
近年来, 南山区大力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病有良医”民生建设要求,举全区之力推动南山区医疗集团建设,“南山新医改”成为备受关注的医改样本。“南山医改是大手笔,经验值得推广,特别是在资源重组、集团内部管理等方面值得学习。”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在今年全国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对“南山新医改”给予了充分肯定。
实施1号工程创新独具特色的大院办院管模式
自2019年起,南山区委区政府将医疗集团建设列为1号重大改革项目,进行“立柱架梁”的顶层设计,实施“健康南山”战略。
自此,南山区抓住机遇、踩准节拍,在体制机制上锐意创新,首创“1+C+N”大院办院管模式。其中,“1”为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 C”为集团成员单位;“ N”为辖区其他高水平医疗机构。南山区以医疗集团建设为抓手,全面创新全区卫生健康系统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南山区把集团各社康中心定位为“基层”,各公立医院定位为“高地”,区医疗集团作为连接“基层”与“高地”的“彩虹”,科学规划和布局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建立引导公立医院主动下沉资源与社康中心分工协作机制,搭建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智能化高水平医疗集团,全面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
“医疗联合体建设是提升基层能力、促进分级诊疗的有效途径。”南山区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党委书记陈渊青说。
分级诊疗制度的缺失,曾经是医疗服务供给侧的一大缺陷、一大短板、一大弊端。医卫、医药、医保领域产生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诸如资源配置失衡、制度性浪费严重、运行效率低下、就医盲目无序、“看病难、看病贵”等,几乎都与此有关。
基于医疗集团 “1+C+N” 的大院办院管模式,对全区公立医院与社区健康中心实行人、财、物集约化统一管理,实现医院、社区健康中心两级管理架构。改革后的南山医疗集团将工作重心和优质资源下沉,建立财政补助、收费价格激励引导机制,社区健康中心诊疗补助经费从2018年的40元/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57.35元/人次。
同时,南山区医疗集团逐步破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小社区门可罗雀”“社康中心缺医少药”等医改难题,收录集团所有成员单位药品目录,将社康中心药品由原来的460种增至2000余种;在全国首创“三个一百”工程,建立100个社区首席专家工作室,培养100名首席全科医师和100名首席全科护士。经过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人数较改革前增长了70.45%,系统提升了社康中心的诊疗水平与服务能力,社区居民在社康中心就能享受到与三级医院同质化的诊疗服务和更加优惠的药品供给服务。
改革后,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社区健康中心服务人次、业务收入均同比明显增长,日均服务量达1万人次,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被逐步分流到社区健康中心,让医院有限的专家资源更好地服务危急重症患者。
“一院一策”分类推进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在强基层的同时,南山区医疗集团努力为百姓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在高水平医院建设方面,南山区医疗集团按照“一院一策”原则分类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明确各成员医院定位,实行差异发展。将协和深圳医院建设成南山区域医学中心,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医院建设成与国际接轨的自贸区医院,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建设成具有鲜明专科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南山区妇幼保健院建设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负责承担辖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指导、督导工作。
“成立医疗集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进各个医院的差异性发展,只有每个医院的定位不一样,才不会形成竞争,而是形成‘1+1>2’的效果。”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总院长骆旭东如此表示,“其中,协和深圳医院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南山区域医学中心,重症、抢救等都由它来承担,阜外深圳医院则承担心血管病的防控,南山区妇幼保健院则成立产前诊断中心,其他医院有产前诊断需求的患者转诊到这里,各个医院通过差异化发展把竞争变为互补。”
为了进一步扩大“1+1>2”的效果,南山区医疗集团在全国首创区域学科联盟,按照差异性发展原则,根据辖区疾病谱,以社康中心为网底,将集团成员单位的国家、省、市、区重点学科打造成区域学科联盟,实现区域统一学科规划、统一资源调配、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技术支持、统一社区首诊、统一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我们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盟的盟主,就是深圳大学总医院学科带头人,由他来联系各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社康中心,带动全区相关学科的医疗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学习,提升诊疗水平。同时,还能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水平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疗服务。”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副总院长张飞介绍道。
过去,大医院的专家号不好挂。学科联盟成立后,专家们积极与辖区各社康中心“结对认亲”,开展诊疗、义诊、讲座,以师带徒培养人才、参与社康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向转诊等工作。社康中心有了大医院专家做“靠山”,医生们面对疑难病例不再犯难,同时还能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居民生病不再到大医院抢号、奔波,轻轻松松就能在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
目前,南山区已打造20个区域学科联盟,3年内将增加到30个,5年内将增加到50个,真正实现分级诊疗。
发挥医疗集团优势打赢疫情防控多场阻击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南山医改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山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乐丽华介绍。同时,南山区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形成合力,共同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在全市率先建立发热门诊诊疗中心,建立南山区“小汤山”;在全市率先启动居家隔离人员100%核酸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6222名旅客处置与148名人员的酒店隔离医学观察;建立从口岸、高速公路到家门口的“防疫线”;构建人工智能“觅决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等,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一系列医疗救治任务。
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是解决医疗服务资源区域不均衡问题,进一步提高区域医疗技术和人才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举措。南山区在建设“健康南山”方面,“购买公共卫生社工服务项目”“家庭医生签约”、推行社康中心“六个标准”建设、开通新生儿远程探视服务和网上孕妇学校等实践遍地开花,让南山基层医疗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南山区提出,未来将建设共建共享“十大全国一流医学(南山)中心”,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国际化医疗高地。用3年时间打造30个区域学科联盟,开展区重点学科建设和动态管理,完善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机制,推进公立医院专科向高水平发展。以协和深圳医院互联网医院为基础,在区属各医疗单位布局5G网络,推动5G+智慧医疗应用,7×24小时无间断守护群众健康。
立足建党百年新起点,南山区医疗集团党委表示,将继续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搭建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南山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健康南山”迈进“建高地 强基层”发展的新阶段,提升辖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医疗集团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