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审计报告
时间:2010-08-18来源:南山区审计局
南山区审计局2010年第3号(总第029号)公告
被审计单位:深圳市南山区体育局
审 计 项 目:南山区公共体育设施2006年至2008年建设与运作绩效情况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有关规定和深南审通[2009]68号审计通知书,深圳市南山区审计局(以下简称:区审计局)派出审计组自2009年7月15日至9月30日,对南山区公共体育设施2006年至2008年建设与运作的绩效情况进行了审计。区体育局及相关单位对其提供的与审计相关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区审计局的责任是对此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一、 基本情况
(一)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运作现状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体育场(馆)、健身路径等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深圳市南山区体育局(以下简称:区体育局)是区政府主管体育工作的直属行政事务机构,对公共体育设施负有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区体育工作的规章、政策和发展规划,组织并参与公共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建设,对辖区内公共体育设施进行监督管理,对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进行备案管理并向公众公布公共体育设施名录等职责。
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主要由区体育局调研、选址,并申报立项,由区发展和改革局下达政府投资计划,一部分项目由区建筑工务局或建设局负责实施建设,区体育局和各街道办事处协助完成;一部分项目直接由区体育局负责实施建设。此外,还有部分健身路径由市有关方面建成后,通过市体育局移交本区管理使用。
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后续管理,一部分项目在区体育局指导下由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或小区物业管理单位等负责管理;一部分项目直接由区体育局负责管理。
作为主要管理机构,区体育局内设办公室、体育科、体育市场科。截止2008年末,人员编制8人,实有人员8人。该局下属区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和区网球中心两个事业单位。
各街道办事处文体站一般配有3-4名文化和体育方面的工作人员,在区体育局的指导下参与本辖区公共体育设施监督、管理。
(二)2006年至2008年公共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及建设情况
2006年至2008年,全区用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支出共计3,989万元(含体育彩票公益金支出268万元),其中建设性支出3,796万元,维护性支出193万元。
在建设性支出中,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支出为2,087万元,主要为南山文体中心支出2,044万元,完成建设进度的18.5%,其余43万元为西丽体育中心运动馆前期费用;用于基层体育设施的建设支出为1,709万元,主要是区体育局利用社区待建闲置用地建设的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及垒球场等基层体育设施。此外,市体育局赠送了30条健身路径和企业赠送了1条健身路径。
维护性支出主要用于维护基层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
(三)审计实施情况
本次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查阅了区体育局提供的年度报表、账册、会计凭证及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运作有关的文件、合同、协议及会议记录等资料,并对部分相关内容进行了追溯或延伸。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本次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审计需要掌握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模、资金投入与使用、人均占有水平、设施利用程度、建立管理制度、对社会开放情况、经营性体育设施建设与利用等相关资料。区体育局提供了部分数据,审计组通过走访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建设局、区建筑工务局等单位获取资金投入情况及建设概况等相关资料,再根据项目名称在地图上查找大概地点、走访项目所在地的社区工作站和群众等方式,进行现场察看,对2006年至2008年政府投资新建和改造完成的除大型体育场馆外的全部26项体育设施进行了现场调查,随机抽查了21条健身路径的现场状况,逐个项目进行寻找和实地调查。审计过程得到了区体育局等相关单位的配合,审计工作进展较为顺利。
二、审计评价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要求下,区体育局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围绕着区政府“理政策略十大行动”、“惠民利民十项计划”以及建设“和谐南山、创新南山、效益南山”等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注重民间体育组织的培育,举办各项全区性或单项体育比赛活动,引进和举办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深圳站比赛等精品赛事,较好完成各年的国民体质测试任务,平均每年完成国民体质测定约1万人,积极开展全国、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创建工作,特别是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用地未能落实的情况下,积极挖掘待建闲置土地资源,新建和改造一批体育设施,缓解了体育设施较为匮乏的问题,正在建设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及南山文体中心将填补我区没有大型体育场馆的空白,为省、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创建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同时,审计也发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及运作机制不够健全及部分公共体育设施未能充分安全有效利用等问题。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1、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缺乏具体可行的规划
根据审计进点时区体育局提供的《深圳市南山区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文中要求:“至2010年,各办事处体育设施要拥有标准灯光篮球场5个或草地足球场2个,网球场 10片,室内体育活动场所3个。每个居委会至少要有全民健身路径5条,各办事处设晨练、晚练点两个以上。”上述目标确立后,由于没有与市政建设规划、旧改乃至区体育局等有关方面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具体的实施措施,造成全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以健身路径为例,至2008年末,全区健身路径有206条,与《“十一五”规划》规定至2010年全区拥有490条(5条*98个社区)的目标相比,还差284条。
本次审计中,据区体育局反映,鉴于当时历史背景,《“十一五”规划》形成仓促,其规划目标缺乏科学论证,以此来指导衡量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不太合适。因此,目前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尚处于缺乏具体可行的规划状态中。
2、大部分新建体育设施建设在临时用地上
体育设施建设工作是由体育局、发改局、建设局、工务局、办事处等单位部门共同完成的,由于土地规划权在市相关部门,加之沟通协调不足,前期调研不够充分,选址不够合理,导致有的建设项目被中途取消,有的建成仅一年就被拆除,有的因交通等配套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发挥使用效能
如:2006年至2008年,南山区完成新建体育设施7项,投资额1,264万元。其中在临时用地上建设的有6项,投资额901万元,占新建设施的71%。现场调查发现,2007年在临时用地上建设的龙井路社区小型体育场(包括4个篮球场,4个网球场以及足球场、门球场等),建成仅一年,就由于市政统一建设被拆除。该项目实际投入资金456万元,占6项临时用地上新建体育设施投资的51%,造成资金的浪费。投入在临时用地上的其他建设项目同样存在类似风险。此外,7项新建体育设施中,建在偏僻路边的有2项,实际投入资金243万元,占7项新建设施的19%。其中:丽山路社区篮球场建在断头路末端,丽水路社区足球场及网球场地处偏僻,两处周边人口稀少,环境条件差,水电不通,导致体育设施废弃,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又如:2006年区政府计划投资1,550万元新建和改造的27项体育设施,由于规划及前期调研不够充分,有3项在建设过程中因场地被占用而取消建设,占总数的11%,计划投资共23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5%。2008年计划投资140万元改造3个社区的篮球场,其中铜鼓社区篮球场因部分社区居民反对以及产权单位计划对该地块进行改造而被取消,投资额4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8%。
(二)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及运作机制不够健全
1. 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建档不够完善。
区体育局的工作职责之一是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备案管理。审计通过区体育局了解到,在2006年以前,全区的体育设施没有建档,只有零星资料,其原因是全区体育管理工作的历史短,基础差。 2007年,新的领导班子对体育统计工作高度重视,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地毯式的调查摸底,至2009年7月完成统计工作,已于年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数据资料,但全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备案管理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履行向公众公布公共体育设施名录的职责。
2.公共体育设施指导及监督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作为区政府主管体育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区体育局应依法建立健全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制度,明确区、街道、社区以及社会其他组织的相关职责,在日常工作中还应依法履行对基层体育管理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使用单位的指导、监督管理职责。2009年9月,该局已出台《关于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办法》,此办法在实际工作中还须进一步健全、完善。
3.体彩公益金的使用未严格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
按照《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应按照区财政部门审核批准的公益金收支计划合理安排支出,并严格执行,区体育局不得自行调整变更收支计划。但审计发现, 2006年至2008年,区体育局通过局长办公会议的形式审批资金的使用、下拨和调整用途共计39次,涉及金额630万元,占计划金额的45.47%。除此之外,未经审批的收支计划项目之间相互调剂的情况普遍,实际支出额超出计划的项目28个,计划支出金额298万元,实际支出金额431万元,占实际支出总额975.8万元的44.17%。
(三) 部分公共体育设施未能充分安全有效利用
1. 部分新建和改造体育设施因管理不到位未能正常使用
审计对区体育局近三年组织实施的26项新建和改造体育设施进行跟踪,除1项已被拆除、1项为篮球场围网工程外,其余24项中,共有11项因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导致无法正常使用,占总数的45.83%。有的是因为场地被占用或入口被堵塞;有的是设施已损坏而未维修;有的是无人管理而场地脏乱。 2.社区健身路径管理职责不清,设施损坏得不到及时维护,影响了设施的正常使用,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在区体育局提供的全区206条健身路径数据中,我们随机抽查了21条健身路径,重点关注2006年至2008年安装不足5年的健身路径,调查发现:共有11条健身路径因管理缺失而存在设施损坏、安全措施不足等问题,占抽查总数的52.38%。 四、审计建议
1.加强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全区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人口增长情况,作为城市建设的配套设施来安排,统筹解决基层体育设施的场地、资金等问题。在具体实施建设前,要加强事前调研与可行性论证,合理布点,对拟建设的基层体育设施周边环境、交通便利情况、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及需求程度进行详细地调查、分析,真正做到立足需求、方便群众。
2.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设施管理运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对体育设施情况在全面的统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并履行备案和向公众公布公共体育设施名录的职责。针对现状及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全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使用和维护等规章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沟通、协调,使各部门明确职责,各司其责,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大力度整合社会体育设施资源,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据区体育局不完全统计,学校体育设施面积806,594平方米,加上尚未统计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的体育设施,以及各类经营性的体育设施,全区可开发利用的体育资源丰富,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对公众开放,提高这部分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对非国有的经营性体育设施,可通过价差补贴等方式,鼓励其对居民公益性开放。
4.规范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严格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社会公益性资金,其审批程序应严格区别于部门经费,更应做到公开、公正。
请区体育局在收到本审计报告90日内,将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执行和采纳情况函告区审计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