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4来源:蛇口消息报
互助养老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自我价值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南山区民政局以民政部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为契机,充分运用低龄老人资源丰富、老年社会组织活跃的区域优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发挥区级统筹协调作用,构建区、街道、社区、小区纵向联动机制,实现八个街道的横向联通,推动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全网络覆盖,搭建起一纵八横蜂窝网格式的互助养老体系,实现南山区互助养老服务有清单、执行有队伍、组织有管理、成效有监督、激励可持续。
一场以“低龄助高龄”为特色的养老实践,正在南山这片热土上生动演绎,为老有所为需求导向精准把脉开良方提供了新的实践范例。
需求导向精准把脉开良方
走进蛇口街道,东边深圳湾社区的老人们虽住高档住宅,子女却多在海外,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陪伴和社交;而位于西部的老旧小区,没有电梯的楼房让许多老人成了“悬空老人”,买菜、倒垃圾都成了难题。老年人群体需求的差异化,正是南山区养老工作面临的真实写照。
不搞一刀切的养老服务是蛇口街道党工委的共识。2023年,街道创新推出“1+1+N”模式:1个社区党委主体统筹,1个专业机构枢纽支撑,社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爱心人士等N个社会力量补充参与。这个模式最特别之处在于,它落地时直接将养老服务下沉到小区,建成了12个长者服务点,真正实现“养老就在家门口”。
蛇口街道海昌社区海尚国际小区的蔡华文今年62岁,是小区老伙伴志愿者队的负责人。他和16名老年志愿者一起,协助驻点机构开展康乐服务,还陪着机构人员挨家挨户建立养老档案。这种“专业机构+银龄志愿者”的搭配,既保证了服务的专业性,又增添了邻里的温情。蛇口街道的实践证明:养老服务就是要沉到基层才能触及老人的需要。
党建引领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南山区,不少社区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互助养老之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老品牌”。
招商街道文竹园社区2015年就开始布局社区养老,构建起“机构专业服务+全民互助参与”的特色模式。专业机构负责运营的养老服务点,老人需要助医助护、助浴助洁可以到这里“摇人”;社区老年大学、楼栋长、社区志愿者开展助伴助行、助乐助聊;楼栋长团队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一位香港籍的独居老人,直到老人安详离世;社区志愿者团队每周坚持将中风居民从六楼抬下来晒太阳,这一抬便是整整十多年。在文竹园,养老服务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是充满人情味的邻里守望。
粤海街道蔚蓝海岸社区的助餐点,每天中午都热闹非凡。这里不仅有可口的饭菜,更有其乐融融的氛围。社区组建了“老中青三代”助餐服务队:老年义工负责分餐,中年义工管理登记,北师大附中的学生则承担送餐上门任务。“我们要解决的不仅是老人吃饭的问题,更希望他们走出家门有一个社交圈子。”社区党委书记曾晨月说,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午餐合唱团”,每周三天老人们提前来到助餐点歌、做健脑操,这种“餐桌社交”让许多独居老人找到了归属感。社区还通过成立社区义工联合会,推动助老志愿服务队伍从10人壮大至40余人。为高龄老人建档案,对10户独居空巢老人实施“二对一”结对帮扶;对志愿者开展多层次赋能。如今已有100户老人家里安装了一键呼叫系统,联动物业、楼长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常态化提供“六助”服务。蔚蓝海岸社区的实践证明,以志愿者力量赋能社区养老,既能精准服务老人,又能激发邻里温情,让“老有颐养”落地生根。
桃源街道龙联社区创新推出“退休不退群”机制,通过引导退休人员社区报到、精准对接特长与服务意愿,实现“银龄”到“志愿者”的无缝衔接,并以以老带新的方式推动“60助80”志愿服务队伍快速壮大到72人。社区建立“积分激励+情感关怀”管理模式,通过积分兑换、年度团建、座谈交流等形式,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有了稳定的志愿者队伍,龙联社区推出了“微笑行动”安全守望计划,每天早晚,老人们在微信群里发“微笑表情”报平安,若有异常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社区还自主建设了“健康驿站”,由经过培训的低龄志愿者轮班运营,日均服务60余人次。这支由社区培育的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志愿者队伍,为构建互助养老支持网络注入持久动力,也让很多人的退休生活焕发新光彩。
能人带动银龄先锋显担当
在这些温暖助老故事的背后,是一批“银发先锋”的默默奉献。蛇口街道深圳湾社区鸿威海怡湾小区党支部书记阮湘雄,把老年兴趣团体转化为“快乐家园”志愿服务队。在他的努力下,小区长者服务点从早到晚洋溢着欢声笑语:周一唱红歌、周二乐器表演、周三做手工,每日晨练不断。这里成了社区老人的第二个家。
南山街道荔湾社区老年书画队负责人贺湛晶,则把艺术活动延伸为互助服务。她带领队员结对帮扶,还孵化出缝纫队、敬老助老服务队等多支特色团队。他们用一技之长服务社区,让退休生活更有意义。
南头街道马家龙社区居民李崇芝从自发的热心邻居升级为社区助老助残的志愿者队伍负责人,带领着十多位志愿者每周上门为特殊老人清扫卫生、陪伴聊天、协助就医,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
这些银龄带头人用行动证明: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社区的新起点。他们像一粒粒火种,点燃了整个社区的互助热情。
协同共治众人拾柴火焰高
南山区的互助养老实践,展现出一幅多元共治的生动画卷。既有专业养老机构提供的专业支撑,又有物业公司提供的场地支持;既有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也有爱心企业的物资捐助。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让互助养老更具广泛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山区还充分发挥老年社会组织的作用。招商街道长青老龄大学在常务校长方定顺的带领下,将互助养老服务从1.0升级到5.0版本;各社区的楼栋长联合会则承担起“最后十米”的助老工作。“互助养老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南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2.5岁的年轻城区,7%的老龄化率既是挑战,更是探索养老新模式的机遇。
今年5月,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南山区民政局将紧紧围绕意见精神,不断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丰富互助养老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保障,多维度破解养老难题,让互助精神融入城市血脉,让“老有颐养”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温暖现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