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18来源:深圳市南山区人力资源局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山区人力资源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主责主业、紧盯目标任务,优作风、办实事,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取得良好成效。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人才引育留用,服务成效稳步提升。持续擦亮“向南而行”“南山感知行”等引才IP,携手3800家次企业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18场,覆盖应届毕业生、社会人才和海外留学生,全年引进各类人才落户超2.5万人,累计管理人事档案14.7万份。激发企业自主育才能动性带动作用。全区已有50家单位开展人才自主评价,“以评促育”2.2万人次;联动腾讯、金蝶等13家省级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单位,提供学徒制培训岗位超3000个。优化发展生态强化留才用才引力。兑现区级人才专项政策资金8716.72万元,惠及人才近4000名;开展“博揽英才”“双师入双园”校企对接活动10场,组织人工智能训练师、鸿蒙移动应用开发等职业技能竞赛23场,不断攥紧高校、企业、人才“合作圈”。重招引促对接力助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赴北上港持续洽谈14家知名机构,从市外引进落户机构2家;创建“向新而行”人力资源服务业赋能交流活动品牌,形成“向新而行”之为质聚才、为企育才、助鸿启航、助企出海等多链条服务矩阵,举办专场活动25场,服务企业1593家次。
(二)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就业保障稳中有进。持续做好重点群体稳就业服务举措。全年举办“南粤春暖”“春风行动”等系列公益招聘活动46场,提供就业实习等各类岗位逾12万个,依托49个培训载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量超16万人次。升级区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南山就业帮”,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311”服务,“一对一”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0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兑现发放各项稳就业政策补贴超9300万元,惠及约35400人次。进一步健全灵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个区级零工市场、5个商圈零工站点、8个街道就业驿站,形成“政府+社会、线下+线上、驿站+市场”零工服务模式。其中,成功联动天虹在全市率先设立首批连锁商业零工驿站,集成求职匹配、技能培训、政策激励等即时服务,织密建优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南山就业帮”线上零工市场专窗累计提供岗位超9800个,线下零工市场举办专场招聘45场提供岗位8400余个,帮助约6000人次实现灵活就业。
(三)提升劳资纠纷处置合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年处置劳动信访案件29785宗,满意度评价在区职能部门中排在前列;办理劳动仲裁案件7752件,处置国务院欠薪线索8665条,通过调解、责令改正、行政处罚等方式,帮助8494名劳动者追回工资及经济补偿金2.75亿元,妥善化解招商港务、现代牙科等重大劳资纠纷。以仲裁视角,创新开展“和谐劳资共享发展”专题普法活动,让仲裁庭长走出仲裁院,走进辖区街道产业园区,为千余家企业劳动争议风险防控给予指导,促进企业规范用工、保障劳资双方合法权益。
二、2025年工作安排
(一)坚持人才引领,聚力打造人才发展高地。聚焦“人才引进、人才发展、行业赋能”三方面要点,突出把服务品牌化和措施精准化相结合,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着力提升人才引进效能。持续擦亮“向南而行”引才招牌,建好“一站式”人才服务专区,举办企业HR培训系列活动,提升引才与产业适配度,为更多人才来南山发展提供精准支持。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在强化人才实训、促进合作发展、人才政策落地上发力,办好“南山感知行”“实训计划”“博揽英才”“双师入双园”等人才活动,及时兑现各项人才政策,让想回国就业的海外人才能精准引得进,国内头部高校毕业生能抢先发掘到,联动港澳地区在产学研合作上获得实质性成果。着力发挥行业赋能作用。在推进人力资源目标机构招引的基础上,探索把猎头行业交流大会品牌化。深化“向新而行”人力资源服务赋能活动品牌创建,围绕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扣重点产业人才引育、出海发展、综合服务等方向,常态化举办“向新而行”之为质聚才、为企育才、助企出海、助企成长等多链条活动,夯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企业对接平台,促进供需对接,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活力。
(二)坚持就业优先,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聚焦“重点群体、灵活就业、技能培训”三方面要点,突出把稳重点群体就业和拓新就业空间相结合,为高品质生活兜牢民生之基。做好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围绕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打造好“南山就业帮”“家门口”就业驿站等平台,加大就业服务供给力度。拓展灵活就业支持矩阵。引导更多人力资源机构灵活就业信息嵌入“南山就业帮”,联合腾讯在微信出行服务中开发“身边的工作”零工市场模块,将零工岗位信息时时在线引流到每个人身边。以区零工市场、天虹商圈零工站点、街道就业驿站为牵引,持续拓展商业商圈、物流站点零工驿站建设和服务半径。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维护行动,探索与新经济、新业态、新岗位等相适应的劳动监管机制。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机制。探索创建“技能进阶·职达南山”培训品牌,依托各类载体开展“公益性培训+岗位对接”活动,带动培训就业转化量的有效增长。高水平举办“匠心筑梦·智汇南山”职业技能竞赛,广泛发动粤港澳大湾区选手参与,将竞赛打造成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有力抓手。聚焦家政服务业,试点“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就业服务模式,支持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为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三)坚持源头治理,倾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聚焦“诉求办理、重点领域、数字赋能”三方面要点,突出把流程优化与数字应用相结合,为高效能治理提供生动实践。优化劳资诉求和民生诉求办理服务。推行首接当事人“首问负责制”,信访、法制、监察、仲裁无缝衔接,快速响应解决群众诉求。加大重点领域劳资纠纷化解工作力度。切实履行好区治欠办的职责,强化统筹协调督导,让实名制、分账制、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全面落实;加强工程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应用智能手段提升监察仲裁效能。加快劳资纠纷智慧预警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识别预警、业务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劳资纠纷事前防范和源头治理,打造劳资纠纷一网统管的工作格局。推进数字仲裁庭建设,搭建仲裁云平台,开拓移动仲裁、在线开庭等业务场景,实现劳动争议案件办理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