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3-22来源:南山区文化局
按照南山区“十一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文化局正式启动了编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工作,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现根据要求,着手对处在调研阶段的规划前期工作的进展及其项目内容,进行认真评估。
一、 南山区各项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
在1998年5月南山区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称号的基础上,近年来,区文化系统全体员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全面实施《2004——2010年南山区文化立区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立足基层,大力弘扬先进文化,通过区文化行政的不断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各项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建章立制,加强组织建设与机关制度建设。在新调整的区文化局领导班子的领导下,精诚团结,真抓实干,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修改颁发了《南山区文化局规章制度汇编》,建立健全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区文化稽查队在完善2003年制定的文化市场管理11项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拟定了“日常检查规范”等制度;区广电管理办公室制订了《地面接收卫星电视节目办事指南》和《申请电影放映单位办事指南》等科室工作制度;局文艺科制定了《南山区2004年度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考评标准》、《南山区文化馆目标建设实施方案》、《南山图书馆目标建设实施方案》等目标管理条例,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事业单位的业务建设和发展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区文化局党总支制定了《南山区文化局2004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分工》规则,确立每周四的政治学习制度,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造就上下齐心、团结奋斗的大好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各党支部、工会、妇委会则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增加了全体人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盘点家底,为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创造条件。南山区文化资源大致包括公益性区属文化资源、公益性单位文化资源、经营性市场文化资源。公益性区属文化资源方面,以南头古城为核心的南山文博资源;以南山图书馆为核心的社区图书馆体系初步成型;社区大舞台已见成效,如南山、西丽、招商、沙河四个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大舞台经过全方位改造建设,已经于2004年5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南头、桃源、粤海、蛇口等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大舞台建设改造项目2004年由政府计划投资300万元后即将全面完成。公益性单位文化资源,市属各单位公益性文化资源正面向社区开放、面向群众服务;经营性市场文化资源方面,现有歌舞娱乐厅20家、书店200 家、音像店30 家、网吧与影视吧不断增加,各类文化娱乐经营项目基本齐备,经营网点遍布各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居委会,初步形成了以蛇口、南山、南头、西丽四大片区为主的文化市场网络;还有西丽湖片区的度假村、野生动物园,举世闻名的华侨城人文旅游景观区域,大南山附近的历史文化景观。特别是南山区的文化人才资源方面,文艺、体育、美术、科普等各类专业人才济济一堂,如12人的区艺术团、庞大的世界之窗文艺队伍、南山办52人的夕阳红演出队、15人的摄影队,南头办120人的秧歌队、健美操队、醒狮队、腰鼓队、太极拳表演队等达20余支,为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创造了条件。
——规划先行,有条不紊地推动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区文化局相继制定了《南山区文化事业发展2001—2010年中长期规划》、《南山区文化市场发展规划》(2003—2008)、《南山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8)。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与要求,参与了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制定的《2004-2010年南山区文化立区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按照制定、通过的各项文化事业与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分解主要任务,落实分工责任,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地有条不紊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壮大。
——完善文化发展硬件设施,初步形成了大文化格局。建区十年来,南山区文化建设成绩斐然。目前,南山区拥有区级图书馆3个,街道和居委会图书室54个,影剧院6个,文化广场3个,区级文化馆1个,省特级文化站2个,省一级文化站5个,青少年活动中心2个,老年人活动中心3个,文化公园1个,此外还有各类文化机构和业余团队,如南山刻字院、南山艺术团、南山民俗艺术馆、文化馆、南山画院、文管办等。文化建设投资日益多渠道,模式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等各种文化阵地的建设中,有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学校投资、个人投资和混合投资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庞大的文化阵地网络。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文化企业竞争带来了文化市场的大活跃,改革开放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大繁荣。南山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和独特定位,形成了南山区的“大文化”格局。
——坚持群众文化与精品文化共同发展。建设了门类较为齐全、高中低档兼备的文化阵地网络,各社区都组织了相对稳定的文艺队伍;区、街道、社区三级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多彩,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蓬勃发展,社区文化艺术周、鹏城金秋等群文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近五年来,南山文艺作品获国家级金奖10项,银奖5项,铜奖4项,省级金奖6项。文物发掘和保护力度加大,文化市场得到较大程度净化。
——保护与开发并举,促进了文博事业发展。对陈郁故居进行了修缮;完成了吴氏宗祠、悦富郑公祠、女祠周边环境整治区,完成了育婴堂的消防改造工程;顺利开展了接官庭四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的招标工作;天后博物馆一方面内部管理引进企业竞争机制,实行工资浮动制,实行职工竞标,调动了广大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市场经营,开展征联活动,对征集到的海内外楹联3000余幅进行评奖,扩大了知名度,致使2004年接待游客显著增加,达到5万余人次,台湾妈祖联谊会会长郑铭坤先生率台湾大甲镇澜宫等30多个台湾宫庙负责人访问天后博物馆,更密切了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南头古城历史陈列展在通过市文管办、市博物馆的论证和验收基础上于国庆前夕顺利开馆,为此编辑、出版了《南头古城开馆纪念册》、《南头古城馆藏精品图录》,并积极筹备编辑出版一套《南山历史文化丛书》(该套丛书拟分为四册:《南山历史沿革》、《南头古城》、《陈郁》、《赤湾天后宫》,现已完成暂列目录),与南油国旅联合,成功开辟了“南山历史文化遗迹一日游”。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注重公众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全方位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科普组织网络,科普形式不断创新,其中博士论坛以推动科技创业和创新为宗旨,成为南山科普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知名品牌,获得了广东省和深圳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奖,南山区荣获了中国科协“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城区”称号和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称号。
二、 南山区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南山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问题就事实上成为制定“十一五”规划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南山区虽然强调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文化市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但仍然缺乏全盘规划和前瞻性引导,行业规范和监管的有效手段不多,力度不够,文化市场基本属于“自由式”发展,即任凭经营者按照自己的投资思路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往往在限制与反限制的轮回中被动监管,从事简单的审批、发证、稽查管理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尚未真正形成合力。
——艺术人才单一,经营人才缺乏。南山区虽然各类文艺人才不少,但多集中在唱歌跳舞上,人才结构单一,层次不够高,缺少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化人,文化活动内容比较呆板。尤其是缺少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重要的高素质文化经营人才,缺少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艺术经营、经纪人才,文化事业走向社会化、产业化缺少领军人物,文化产业的高层次发展也缺少领军人物。
——经营档次和规模不够,缺少品牌项目,文化产品流通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南山区文化事业虽然形成了初步的门类齐全的文化网络,但仍属泛泛而设,规模小、档次低,从业者素质低,缺少在文化市场站得住脚的龙头项目,缺少高水平、影响广泛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精品文化少,文化产品流通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偏低,不太适应南山文化发展需要。
——城区文化设施投入渠道单一,政府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南山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较迅速,但城区文化设施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渠道单一,力度有限,文化设施陈旧、场地狭小的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更缺乏代表南山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区属文化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遵循着“文化活动政府出钱”的规则,缺乏市场意识,更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观念保守,活动单一,包袱越背越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在基础文化设施上的投入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大,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投入与产出不协调,有的只问投入,不论产出,甚至对建成的文化设施使用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出现过被挪作他用的现象,使用效率不高。
——文化资源整合困难,共享不够,文化服务业的专业化、国际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未来城区定位的要求。南山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虽然成绩斐然,但由于城区文化阵地和人才有的属于政府,且属于政府的又归不同级别的政府主体所有,有的属于企业,有的属于个体,政府的文化资源以公益性为主,企业和个体的以盈利为目的,文化资源的共享还不够,相对于南山未来城区定位和现有人文资源利用程度,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力度偏小,文化服务业的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明显偏低。
三、 南山区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南山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 “文化立区” 的战略部署,以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努力建设和谐城区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以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稳步实现全区人民群众的各项文化权利,促进我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把南山建设成为最适宜创业、发展、安居的现代化海滨城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
“十一五” 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就是根据区委 “文化立区” 的战略和中心任务的要求,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一是通过逐步建设体系较为完善的社区图书馆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网络,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二是通过精心打造社区大舞台,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通过创建学习型社区、文明社区的活动,稳步提高南山区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十一五” 文化事业发展的难点,就是如何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基础上,统筹解决好南山区事实上存在的包括不同层次的亚文化类型协调问题、区域文化资源整合问题、专业文艺团体改制问题、文化精品创作问题和文化市场的培育与管理问题等问题在内的许多问题。现在看来,区一级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责定位和基层文化体制改革,是其中难点的难点。
四、思路决定高度:“十一五”发展的规划设想
南山区各项文化事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乘着编制南山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强劲东风,厘清思路,确立战略,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计划,是推动各项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思路决定高度,厘清思路同样是编制出一份可行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必要前提。
——坚定不移地以发展为中心。要广泛调动企业、其他社会团体和专业文化人才、广大市民投资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经营实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扶持大型文化企业、优势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在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南山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坚定不移地以改革为动力。要积极、稳妥地进行文化系统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文化事业单位要全面实行职员制和雇员制,以区艺术团、南山剧院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文化体制改革;要充实文化市场管理机构,配置、调整一线监管人员;要转变文化行政职能,调整与任免局机关科室和其他单位的人员。
——坚定不移地以搞活为内容。继续举办两年一届的“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周”活动。拟在2005年下半年举行,“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周”活动将更加突出社区特色(表演舞台在社区)、群众特色(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和综合特色(展示多元地域文化)。筹建南山区合唱团、南山区交响乐团、粤剧团和南山区青年舞蹈团。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政府扶持指导的方向,调动社会力量,多方面筹集人才和资金,走出计划经济时代文艺团体组建的模式,闯出新的路子。努力挖掘潜力,统一筹划,充分发挥南头古城博物馆、天后博物馆和陈郁故居三个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教育作用和爱国主义基地的职能,综合开发具有南山特色的文博、民俗资源,以开发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坚定不移地以特色为重点。集中资金打造桃源街道办事处社区大舞台,使之成为代表南山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经典之作。建设完善基层社区图书馆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网络,实现全区96个社区图书馆的全面达标。以南山雕塑院、南山文物商店和南山陶瓷馆为突破口,探索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坚定不移地以服务为宗旨。文化行政,无论是审批还是监管,都是为了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是文化行政的唯一宗旨。文化项目审批要进一步走向公开化、法治化,实行阳光作业。文化市场管理有进一步走向程序化、制度化,实行全程监管、全方位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