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马庆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解决我市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的提案》(市政协提案第20190018号)收悉。感谢您对城市发展的关注与建议!我区经研究并汇总各方意见,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城中村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特殊载体和重要单元,在促进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规划布局、调节城市功能、增进多元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城市产业空间短时间爆发式增长中,如何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弹性,让城中村这一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性发展成为南山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南山区将重点加强城中村在产业支撑、政策扶持、城市更新、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打造低成本科创空间,增进城市竞争力
我区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客小镇开放式创业服务社区,主要通过与平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西丽桃源街道平山工业区3.74万平方米的厂房升级改造,打造“园区、校区、社区”三区合一的孵化园区生态发展模式,建立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园区全链条载体体系。该园区于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南山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资助,资助金额累计为180万元,现有在孵企业98家,2018年知识产权授权数144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587件,累计18家企业获得投融资,金额达5648.28万元。
在城中村产业升级改造方面,我区将参考借鉴创客小镇园区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和创新举措,学习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和孵化服务特色,以此作为样板工程复制并推广至其他地区,共同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配套空间。
我区发改部门将积极配合做好针对城中村的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争取将政府投资、民营资本、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农村自有基金投入到城中村建设中来。
二、侧重科创企业扶持,落实人才保障
我区在城中村管理工作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在进行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中要求城中村统租房租赁向科技创新企业倾斜,以适当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由有实力的企业将城中村有条件的楼栋进行统租运营。随着创新、科技企业人才的入住的增加,带动城中村业态向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方向发展,如南园村拟打造的“邦舍”项目。
“邦舍”是远洋集团五元品牌之一远洋服务旗下,旨在打造精英白领社区的公寓品牌。邦舍为年轻人提供居所,在追求未来的同时也关注现在生活的品质,在奋斗的路上也能享受奋斗的过程,极力打造满足年轻人需求和符合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提供品牌化的服务、社交化的居住氛围。邦舍公寓南山店位于南山街道南园村,是邦舍布局深圳的首家门店,也是城中村改造标杆旗舰店,经过结构加固、消防升级、水电扩容、外立面更新室内重塑等全面改造,变得焕然一新,为来深拼搏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集社交、居住的安心之所,打造“后城中村生活”。年轻的他们有着不一样的职业背景,其中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占据65%,吸引了腾讯、抖音、平安集团等平安等大型公司职工前来入住。在运营过程中,“邦舍”建立了严格的服务模块、服务标准、服务流程,通过前期对租客筛选,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借助共享空间定期举办社群活动,如创客沙龙、读书分享会等提升社区氛围,通过线下公共社交空间和线上社交活动,打造一个集交友、学习、创业于一体的青年社区。
参照“邦舍”的打造,我区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鼓励辖区内的大企业与城中村合作共建科技文化创客之家,为企业降低人才成本,落实人才保障。
三、有机更新微改造,政策扶持城中村转型升级
深圳城中村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土地权属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制约。为了保障城市规划实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公共配套,深圳市于2018年9月颁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产业类和公共配套类违法建筑的处理办法》。我区土地监察部门结合实际,对产业类和公共配套类历史违建建筑覆盖率要求进行下调,积极推动符合处理条件的产业类和公配类历史违建参与历史遗留处理,取得合法产权,为城中村盘活集体资产、产业转型升级打好基础、做好服务。
《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已于今年3月正式颁布实施。该规划强调,要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核心,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弹性,在规划期内保留一定比例的城中村,合理有序开展深圳市城中村更新工作,逐步消除安全隐患、维护城市肌理、传承历史文脉、保障低成本空间、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环境品质,实现城中村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有序推进深圳市城中村有机更新工作的要求,根据《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精神,《关于推进城中村微改造,开展有机更新试点的工作方案》正在积极编制中。
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南山区委区政府已深刻认识到城中村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落实“有机更新”理念,以促进城中村全面转型发展为导向,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中村微改造,活化城中村历史文化遗存、传承优秀地方文化、消除城中村安全隐患、改善人居环境、提升配套服务及社区治理水平,将城中村建设成安全、有序、和谐的特色城市空间。我区将按照《关于推进城中村微改造,开展有机更新试点的工作方案》创新城中村综合整治3.0新模式的要求,通过融合增加辅助性公用设施、现状建筑功能改变、局部拆建等手段,采用多方参与的实施模式,形成与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协同推进的城中村改造新模式。形成一批城中村综合整治示范项目。至2020年底,形成一批在传承历史传统文化、营造特色空间、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亮点突出、各有侧重、极具示范的城中村综合整治3.0典型项目。
南头古城就是南山区探索、落实“有机更新”的试点,已入选市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南头古城,是深圳历史文化的根源,也是一座正在“潮”起的千年古城。为重新唤醒历史风华,挖掘南头古城的文化底蕴,促进南山区文化产业发展,2017年,于南头古城举办了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三个月展览期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0万人次,打响了历史文化品牌。南山区将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作为区委区政府今明两年的重点跨年攻坚项目予以推进,决心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按照“粤东首府,港澳源头”的定位,努力将南头古城打造成为深圳最有魅力的文化名片、历史人文改革开放的精品作品、大湾区文化地标的全景博物馆,市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的标杆。目前,南头古城的保护利用项目和各项工作任务,确实在稳步推进,成效显著:精心打磨古城规划设计方案日趋完善;城中村综合治理工程如期施工;通过持续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古城整体环境大幅提升,治理成效日益凸显,对南山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四、加强综合治理,探索文化提升与城中村管理新模式
全面推进城中村有机更新,逐步消除城中村安全隐患、改善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提升治理保障体系,促进城中村全面转型发展,努力将城中村建设成安全、有序、和谐的特色城市空间,是南山区城中村工作的努力方向。
为有效解决我区“城中村”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开创新形势下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局面,根据《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及《南山区“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精神,我区积极担负着“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为城中村产业建设创造条件,完善“城中村”基础配套设施,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对辖区城中村组织开展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实施社区安全治理、消防安全治理、用电安全治理、燃气安全治理、食品安全治理、弱电管线治理、环境卫生治理、市容秩序治理、交通秩序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十项内容,消除“城中村”各类安全隐患,规范“城中村”出租屋和人口管理,完善“城中村”公共配套服务,健全“城中村”市容环境保障体系,创新“城中村”管理服务机制,切实提升“城中村”住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早在2013年一2014年,南山区委区政府首倡打造特色村,要求每个街道办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村进行提升改造,依据村和街的历史文化演进特征,历史遗存保护等提出提升改造方案,重点对城中村建设文化休闲广场、公园、周边建筑物立面进行艺术绘画,将闲置地带、集体待建地建成休闲小公园,安装文化健身器材,设置雕塑小品,读书小屋等。同时,在净化、美化、绿化、亮化上下功夫。以此为基础,城中村形成新的经营业态,全面提升了特色村的品质。2014年全区完成了南头古城、义学街村、大板桥村等“七村九街”改造项目。文化内涵凸显,焕发出新气象,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在近几年的“城中村”综合整治和综合治理中,城管部门力主增加城中村内的文化建设,腾出有限空间建设文化长廊、公园、增设文体设施、小型读书屋、建筑物立面绘画等。同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探索特色文化街区新的管理模式。既要确保市容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整洁有序,又要因地制宜,为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新的经营业态提供好服务。
以上是南山区对您建议的答复,再次感谢您对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南山区人民政府
2019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