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和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区级建议和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时间:2021-11-05来源: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南山管理局
严东委员:
您提出的《加快构建完善我区慢行交通系统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湾区生活品质》(第2021001号)。经我局协同相关部门共同深入研究,高度支持提案中提出的全部对策及建议,并将在后续工作中认真落实,现将具体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着力开展慢行交通规划及建设工作
伴随着深圳近40年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南山区已发展成为深圳市高强度开发建设的城市主中心,土地资源潜力挖掘殆尽,土地利用高度混合,基本奠定了南山区以居住区内交通出行为主的格局,且南山区拥有山海自然资源禀赋,诱发了市民自行车出行的冲动。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背景下,“轨道+慢行”作为绿色交通方式,深受市民喜爱,慢行出行需求随之急剧增加。
为更好地指导我市慢行交通规划建设工作,市交通运输局相继组织编制了《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与《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在市级层面提出未来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要求。为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提升自行车交通的活力与吸引力,进一步缓解市民自行车出行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近期又制定了《深圳市完善自行车交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合理分配路权设置自行车道工作指引(试行)》指导自行车道建设,以“连续成网、安全舒适、因地制宜、统筹推进” 的基本原则,根据机动车道、人行道的宽度以及车速等条件要求,提出了现有道路可采用调整交通组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取消路侧停车位、减少机动车道数量等方式设置自行车道。同时,为全面提升我市道路设施品质,营造更安全、更畅达、更低碳、更优美的交通出行环境,市交通运输局编制了《深圳市道路设施品质提升设计指引(试行版)》(以下简称《品质提升指引》),明确了包括自行车道、交叉口、绿化带、设施带、交通稳静化等各类 空间的设置条件、空间设计要求、外观设计要求等,打造人性化、精细化的道路工程。
为进一步完善区内慢行系统,针对南山区慢行出行特征因地制宜的制定慢行系统建设计划,我局先后开展多项慢行系统专项规划研究,2018年开展《南山区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规划》、2019年开展《南山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实施方案》、近期正在启动《南山区非机动车专用道完善工程三年(2021-2023)实施计划》规划课题研究;协助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山管理局编制《深圳市城市绿网规划》、《蛇口半岛综合交通规划》、《西丽大学城交通规划》、《南山中部片区综合交通规划》、《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留仙洞总部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南山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布局规划》等相关规划,包括各片区慢行交通、公共交通规划措施和建设计划等规划内容,对于构建全天候立体化的慢行交通网络,创造便捷安全、舒适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促进“轨道+公交+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上层规划指导下,我局不断推动全区自行车道建设,分别于2017年建设15公里、2018年建设20公里和2019年建设42公里自行车道,2020年建设35公里的自行车道,目前已建自行车道里程约达208km,慢行系统已初具规模。下一步,我局将结合南山区慢行需求,于2021年推进完成25公里自行车道建设。
二、加强慢行系统建设思考,多方式保障非机动车独立路权
由于我区已建成道路大部分没有规划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存在较大的设施缺口。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在不减损机动车和行人权益的情况下,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是慢行系统的改造建设的思考方向。市交通运输局南山管理局通过“机非分离”统筹规划建设等方式,逐一“破题”,打通骑行断点,逐步实现由线到网的自行车道建设目标,切实提高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在荔园路、南新路开展机非共板建设试点工程,将部分机动车道空间改造为非机动车道,增加非机动车行驶路权,让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大大解决了机非混行的问题,保障了骑行者的骑行安全。在试点工程效果显著的基础上,我局在全区范围内逐步推广,开展沿山路、珠光路等5条道路机非共板建设,总里程 10.2km对打造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慢行环境有积极促进作用。
同时,我局在科技园南区、后海片区、西丽片区、沙河西路、茶光路、南新路、高新南四道等骑行需求量较大片区或路段,建设了独立铺装或独立路权自行车道,慢行环境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局将积极总结机非共板建设成果,吸取北京、上海、厦门以及国外先进城市关于非机动车道改造的新型方式,结合南山区道路情况,逐一开展试点和全面推进工作。
三、加强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慢行空间治理,加大轨道交通的辐射力度
随着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慢行接驳需求急剧增加,现状南山区客流较大轨道站点,如桃园、深大、西丽等站点日接驳量达5.5万人次以上,极大考验周边慢行系统的通行能力和停车设施的存车能力,现状自行车停放点大部分为结合绿化隔离划定,已难以满足大客流轨道站点停车需求。
对此,我局在南山区政府的工作指示下,着力开展深圳湾高新园片区综合交通服务提升试点工作,重点针对高新园地铁站C/D出入口进行慢行空间治理,新增风雨连廊,拓宽慢行空间,建设连续独立路权自行车道,营造安全、宜人、便捷的人性化慢行空间,并结合站点接驳需求量,合理规划慢行系统并区别化设置自行车停放点。
四、积极推进断头路打通,构建社区型慢行生活网络。
我局将全力配合区工务署开展断头路打通工作,严格执行市政府制定的《深圳市完善自行车交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建设时,高标准设置非机动车道,加密慢行网络,构建社区型慢行生活系统。
五、结合重点发展片区建设,同步高标准配置慢行系统
为紧密集合西丽高铁新城、西丽湖科教城、蛇口海洋城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工作,我局分别开展了相应交通专题研究,重点针对慢行系统建设、特色慢行出行体系、慢行环境优化等方面深入研究,构造匹配重点片区定位,符合片区高标准需求的慢行出行系统。
同时,配合区城市更新局在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审批过程中,将慢行交通设施规划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对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的新建及改扩建市政道路、公共开放空间、架空连廊、公共人行地下通道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建议更新项目加强与周边轨道站点、公交场站的慢行交通联系,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六、构建高标准高效率的自行车管理模式
随着共享单车、电动车数量爆发式增长,不规范停放的现象频繁发生,占用正常通道,影响市容市貌,不匹配城市发展定位,互联网单车管理,停车设施优化迫在眉睫。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市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共同推出《深圳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暂行办法》,构建高标准高效率的自行车管理模式。经过前期大力整治,我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数量从最高峰值约25万辆降到当前约7万辆,督促管理企业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运营,引导企业在车辆管理技术上进行创新,鼓励市民文明骑行,做到有序停放。2019年11月,滴滴青桔单车在我区桃源街道进行电子围栏、禁停区、停车指引、入栏结算、有序停放等创新管理技术试点测试,根据滴滴青桔单车3月份试点运营报告,车辆入栏率从44%上升至66%,部分市民逐渐适应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停车框内,有效改善市民过往乱停放行为。2020年3月指导摩拜单车在南头、南山街道同步开展电子围栏、入栏结算、禁停区、有序停放等管理技术试点。
同时,相关部门正开展13号线交通接驳设施建设工程,拟在13号线沿线站点布设多处地下立体自行车停车库,我局将借助13号线交通接驳设施建设契机,全力配合相关部门试点推进下沉式立体智能自行车停放库建设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积极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加强路面车辆管控力度,引导企业在管理技术上进行不断创新,争取通过现代智能管理技术,加强规范市民用车行为,实现有序停放,进一步净化城市空间,提升市容环境。
慢行系统的构建是交通体系完善工作中最贴近民生的工作,我局将在市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推进慢行系统建设,将南山打造为慢行建设先锋示范区。感谢委员们所提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委员们对南山交通事业的支持,我局将充分领会委员提案精神,共同努力把南山交通建设更加美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