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强党建、带队伍。一是党建引领,擦亮干部队伍“服务底色”。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民生实事相结合,作为问计问需于民、服务民生需求、完善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增强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和号召力;深入开展“扎根”行动,将115名机关党员、干部编成13个“红色小分队”,“点对点”联系服务115个基层党支部,今年以来,共解决基层诉求84个,推动基层党建脱虚入实。二是攻坚克难,锻造干部队伍“过硬本领”。由街道主要领导带头,抽调街道各部门、各社区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成立重点项目专项攻坚工作组,推动重点项目落地落实的同时,锤炼干部队伍,实现党建+项目“1+1>2”。如,西丽高铁项目及地铁27号线红花岭停车场项目,目前,补偿政策未完全明确,但根据市、区工作部署,街道要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12户业主、302户居民、12家企业的谈判签约、清租交房。我们不等不靠不要,形成6个由各部门、各社区负责人牵头的工作小组,充分调动处级、科级、编外人员等各层级力量,力争完成市、区重点工作任务,在攻坚克难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增强工作归属感,有效提升队伍战斗力。
(二)促经济、稳民生。一是聚力重点项目,夯实城市发展根基。围绕省市区重点土地整备、城市更新任务,扎实有序推进工作。发展空间方面,加速推进塘朗工业区B区土地整备项目,帮助股份公司、前期服务商理清经济账,摒弃分蛋糕博弈心理,完成2万平方米现状建筑物拆除工作,释放产业用地面积3.3公顷,激发南山北部产业空间潜力。人居环境方面,积极开展桥头堡等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预计改造总建筑面积6201.5平方米,自7月1日开工以来,进度达70%,在全区各街道领先。枢纽建设方面,有效运用市政府督查和市人大、政协调研等机制,凝聚合力,多次现场研究、沟通协调,因地制宜调整27号线规划方案,推动丽山、丽水两个站点沿线河道管理线、控制线、基准线向河中心调整,避免了大面积绿化迁移;成功调整丽水站风亭设计方案,避开建面2350平方米、居住约200人的榆峰公寓,避免了大面积“建构筑物”清拆,推动丽水站成为地铁27号线首个满足施工条件的站点,于9月2日启动首桩试桩。二是聚能“线上+线下”,织密企业服务网络。围绕中小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梳理8类47项助企措施,把助企服务做深做细做实。线上加强虚拟园区信息化建设,拓展特色服务,推动辖区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如,协调辖区股份公司产业空间,发布闲置产业用房信息,方便企业寻找合适空间;收集产业园区停车票、商家优惠券等,为商家精准引流。线下用活中小企业服务站,围绕中小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梳理8类47项助企措施,在政策、市场、法律、金融等领域做好服务。三是聚焦“四个计划”,办好民生微实事。在街道层级创新筹划民生微实事主线,“阳光计划”温暖困难群众、“春风计划”提升街区环境、“星火计划”建设公共设施、“雨露计划”帮扶小微企业,四箭齐发,有效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赢得居民广泛好评。如,推动实施卓雅小学风雨长廊建设改造项目,对学校门口整体进行设计翻新,提升形象,为师生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上下学通行环境。
(三)汇融合、启创新。一是开拓“无界之城”新篇章。今年,深圳大学城事权移交下放至南山区,南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将大学城打造为开放、创新、融合、共享的无界之城”。在此契机下,我办创造性提出多彩学城、活力创城、未来产城“三城融通”战略目标,精准定位,高标准规划设计,做好大学城硬件软件提升,努力将大学城打造为深圳著名地标。二是打造“产城融合”新典范。平山村作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战略及“产城融合”战略的结合部,其紧邻大学城和产业园的优越区位使其成为大学城优势学科知识外溢的最佳承载地。桃源街道以“一馆一街一院一园”为主要构架,规划打造环大学城平山知识经济圈,稳步推进校友经济的百校大街、“金融+创投”的金融院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中小企业孵化仓等建设,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平台初具雏形。三是共建三区交流新形态。打造三区融合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深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高校、企业间联络。如,拟定与高校间的战略合作协议,聚焦技术合作交流、人才培养引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再如,提供全周期留学生服务,在校期为人才赋能,开展中文课、“中外青年领导力创造营”等活动,提升沟通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毕业季为人才搭台,举办国际化实习就业双选会,搭建常态化实习就业跟踪服务平台,鼓励国际人才留在深圳、爱上中国。
(四)建阵地、兴共治。一是打造全市首个街道级国防教育中心,空间整合引领队伍共建。桃源街道在公共服务中心人武部办公空间的基础上,自筹资金,精心打造500平方米的服务阵地,实现街道武装部、退役军人服务站与国防教育中心的合署办公,整合国防教育、征兵宣传、兵役登记、优抚优待等功能,提供入伍到退伍全周期服务;同时依托老班长书记工作室、红星志愿队等常态化联系服务民兵、退役军人队伍,凝聚合力,打造一支平时参与基层治理、战时参与应急处突的坚强队伍,构建“共建共治”的工作机制。二是凝聚多元力量,闲置空地变身运动空间。为盘活闲置地块满足周边居民的游憩需求,桃源街道汇聚“多元共治”力量,基层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创社会组织积极呼吁、多方推动,共同促成长源公园规划建设,有效填补了因南科大拆迁,长源、福光社区居民运动空间规划空白,满足高品质生活需要,体现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路径,切实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培育基层“后备力量”,精准治理引领社区蜕变。推动各社区描摹精准画像,总结自身长短板,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推进现代活力小区建设,营造“熟人社会”氛围,建立“五长六岗”配备+培训+激励的工作机制,推行年度星级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基层治理积极性。发现、培育、孵化109个社会组织,打造“老班长书记工作室”,引导“红星志愿服务队”“长源青年护卫队”“龙联全职妈妈成长营”“峰景阿姨红创文化艺术团”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张靓丽品牌。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我们将以大学城事权移交为契机,全力建设“多彩学城、活力创城、未来产城”。一是在“开放”上突破,打造多彩学城。高标准规划设计,紧扣目标人群定位,做好大学城硬件软件提升:硬件方面,在大学城整体风格协调控制下,推动其开放不同节点,打开围墙,打通市政道路,优化大沙河河岸,布局共享空间及公共服务空间,打破象牙塔物理边界;做好两馆一场的改造提升和活化利用,将馆办大楼和图书馆大楼等关键节点,连接周边绿色空间,打造为大学城物理地标。软件方面,引进优质团队整体运营片区,合理规划承载业态,分层次满足目标客群需求,以热情忠诚、无微不至、有求必应的态度满足各类人群的社交、音乐、展览、赛事、艺术、学习、交流、居住、娱乐、休闲、研发等需求,实现聚人气、汇英才、促创新。二是在“融合”上发力,打造活力创城。聚焦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和南山区“14+7”产业集群战略规划,强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育才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好政府粘合剂作用,链接头部企业、高校形成人才培养综合体,在对口培养、学科设置、阵地共建、科研合作等方面深度融合。如推动企业项目融入高校学分课程设置,打破高校科研与市场壁垒,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再如,用好三区融合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链接区直部门资源,通过认知实习、专业实习、课题实习、就业实习四种形式,为辖区高校师生提供专家深度剖析、技能提升课程、社会实践等运用场景,打造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留才上,支持初创团队落地桃源。计划围绕辖区高校毕业生落地率、转化率、流失率等情况进行摸底调研,以高校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确保人才留得住。如,联合头部、有出海计划企业、社会招聘专业机构、深圳高校,深化国际化实习就业双选会等有益探索,搭建外籍留学生与国际化企业常态化沟通平台,促进海外人才留在深圳,服务湾区。用才上,打造开放的科创试验场。打造环大学城知识经济圈,推进高校优势学科知识外溢,与科创企业激烈碰撞、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在“共享”上开拓,打造未来产城。通过共享产业空间的新模式,进一步激发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创新潜能,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断释放土地空间。统筹推进塘朗工业区(B区)、平山村世外桃源创意园等土地整备项目,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破解北部片区统征地历史遗留问题,转变传统工业建成区低效现状,拓宽盘活产业土地空间约30万平方米;以南山智造·红花岭产业园项目为牵引,大力推进华润承接益力水厂更新项目,力争作为南山区2.0“工业上楼”新政首个项目申报并实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全力建设桃里平山示范项目。围绕“创新创业创投”,构建人才链,建设百校大街和校友会馆,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校友会,链接校友人才资金资源;整合资金链,以“金融+创投”连片改造的方式打造金融院子,为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撑;打造创新链,以高品质的生活办公空间,金融活水资源,引入创投机构、研发团队,进行科技研发和项目孵化;形成产业链,创设中小企业孵化仓,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孵化创新项目,以小微企业的形式落地桃源。统筹用活集体资产。采用“科创+资源”理念,创新初创企业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引导农城化股份公司通过减租、投资等形式入股初创企业;同时,加强资源统筹,整合辖区闲置、利用率低的厂房资源,为初创团队提供优质、高性价比的产业空间,构建“人才桃花源、创业零成本”良好创新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