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305K3172391X8/2025-00028 分类:
发布机构: 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成文日期: 2025-03-07
名称: 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3-0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5-03-08  浏览次数:-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山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靠前意识服务重大项目推进,以系统思维布局绿美南山建设,以美学理念赋能城区品质提升,以前沿姿态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积极投身全区高质量发展大局。具体总结如下:

  一、一线攻坚、服务靠前,城管队伍更有担当

  (一)以学增智,以事练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业互融互促,以专家讲理论、骨干讲业务等形式开展“城管大讲堂”活动17场,丰富城管干部理论素养和业务知识体系。坚持党建带团建擦亮“城管先锋营”品牌,把一线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试炼场”,组织先锋营队伍参与规划土地监察行政强制执行专项行动、人才公园二期攻坚等重点工作中,在实践实战中锻造“城管铁军”。

  (二)职责扩面,服务提效。守土有责。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78.22万平方米,完成率达100.57%,以优质的空间拓展成果服务“双区”高质量发展大局。服务有情。持续推进“入企送服务”,宣讲城市绿地、树木审批监管政策,靠前服务轨道五期、深圳歌剧院等50多个重大项目。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已出让土地)24宗,积极推动十五运会南山赛区场馆改造提升、深圳大学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重大项目建设。

  (三)理论固本,意识强基。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开展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审批、监管,加强对公园及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大型活动的场地监管,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中,坚决筑牢防线、守牢阵地。

  二、逐绿而行,向新发力,绿美南山更加具象

  (一)“山海连城”骨架日渐丰满。按照“一环六链,一路一岛”规划格局,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进规划设想细化落地。高规格建成人才公园二期主园区,高效率推进大学城绿道南山段示范段、深云公园群等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二线关步道等6条特色步道,新建改造远足径郊野径21.15公里,完善6.6公里滨海骑行道标识标线和驿站设施,持续拓展蓝绿织网,全域营建山海连城新格局,让市民游客尽享山海魅力。  

  (二)“公园融城”理念可知可感。精品公园“惊艳亮相”。人才公园二期、南山荔枝示范园、前海花卉公园与中山公园片区联动改造一期(前海花卉公园部分)成为游园新去处。有序推进荔香公园安全隐患整治、大沙河公园增设运动场等项目建设,开展蛇口山音乐公园、同乐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口袋公园、共建花园“批量上新”。巧用城市“边角地”,建成水湾直街等一批口袋公园,与社区居民、学校师生携手,新建菁菁秘境等12处共建花园,营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幸福生活场景。

  (三)“绿意满城”愿景照进现实。以扩绿拓展生态版图。扩展城区竖向空间景观层次,全年新增立体绿化2.4万平方米。通过见缝插绿、工程复绿、留白增绿等方式,提高城区生态“含绿量”,组织31场特色主题义务植树活动,增种乔木9000余株,推进地铁12号线南山站点周边复绿,完成南光高速桥底示范段绿化整治提升,不断提升城区绿视率。以兴绿焕活城区绿意。编制全区绿化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科学完善城区绿色生态网络,形成“一环多区、大道织绿”总体蓝图。针对重点区域,制定后海片区赏花胜地专项规划,营造集中连片、四季可赏的绿美花景。开展“拆栏透绿”行动,拆除护栏5.66万米,增强绿地空间可达性和可感度。以护绿巩固绿化成效。修订印发《南山区绿化保护专班工作方案》,运用树木迁移全周期智慧管理系统,实施树木迁移全流程、全周期保护。整合辖区绿化资源,打通树木迁移和树木需求沟通渠道,实现迁移树木再利用。

  三、高处着眼、细处着手,人居体验递进升级

  (一)宜居:擦亮洁净底色。环卫治理新模式赋能明显。全面推行“街区制”城市管理模式,搭建“街道-社区-街区”三级市容环境综合管理平台,以小兵团做实微治理,街区问题处置路程不超10分钟。垃圾分类新风尚蔚然成风。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百分百行动”,全区共有33个社区被评为垃圾分类“百分百行动”达标社区,垃圾分类融入基层治理更深入,示范带动效应更明显。创新开展“可回收物收集推车”试点,全区216个住宅区垃圾分类投放点以收集推车替换金属桶罩,有效减少桶外乱堆现象。硬件设施新面貌多元呈现。完成全区139座短板公厕提升改造。引入潮汐厕位理念,通过智能感应和自动隔断技术,实现男女厕位比例动态调度,打造6座潮汐公厕。持续推进生活垃圾转运车辆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完成5台氢燃料电池勾臂车、2台LNG勾臂车、4台LNG后装式压缩车清洁化替代。市容执法常态化整治顽疾。聚焦民生关注热点,组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持续开展“六乱一超”、不按要求落实生活垃圾分类、黑煤气、不文明养犬等专项执法行动。今年以来,全区共整治各类市容问题约13万宗,立案902宗。

  (二)乐居:激发城市活力。“城南花开”盛放春日新景致。联动荷兰花卉小镇、中山公园、南头古城,创新开展“城南花开”迎春花市,为旅游消费“引流”,累计人流量超150万人次。“公园+”解锁主题新玩法。拓展“公园+自然教育”新厂牌,大沙河长廊、西丽生态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获授牌“深圳市自然教育中心”,举办自然教育活动30场,参与约1456人次。探索“公园+咖啡”新业态,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可移动式咖啡屋已开放运营。创建“公园+运动”新场景,拓展公园文体空间,新建7处球类运动场地,开展“公园ㆍ绿道欢乐跑”“走绿道看深圳”活动7次。营造“公园+艺术”新空间,艺术家郭熙《无尽影院》落地人才公园,以艺术连结自然与人文。光影艺术点亮夜间“活力场”。精心编排无人机、灯光秀表演方案,以科技之光闪耀南山夜空。积极组织光影艺术季活动,联动九大商圈,营造多主题灯光夜景氛围和夜间消费场景。柔性执法守住城市“烟火气”。疏堵结合解决市容难题,指导街道“一点一策”划定17处摊贩经营场所,18处商场、门店外摆点,共计摊位1861个。

  (三)美居:充盈美学意蕴。布局一个区级规划。梳理现状低效空间,紧密衔接行业规划标准,稳步推进《南山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规划与导则》编制工作,持续提升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聚焦多处提升工程。以十五运为契机,点线面结合,全域推进环境品质提升。重点开展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水池改造、南山大道环境品质提升、深圳虚拟大学园外围公共环境提升等工作。

  四、用活脑子、迈开步子,城市管理走出新路

  (一)以智慧化开启管理新篇。智慧平台:构筑高效“指挥中枢”。坚持以业务逻辑主导技术逻辑,完成智慧城管一期建设,内含十大模块,收录全局业务系统数据15000余项,重点数据库表111个,有效打破数据壁垒,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智慧装备:打造坚实“硬件堡垒”。试点土壤监测、环境监测、虫情监测、叶温监测、树木倾斜监测等物联网设备建设,预计投入应用设备超10种,数量超60个,客观数据与专家经验共同辅助决策。智慧场景:拓展应用“全新蓝海”。构建环卫作业人车监管、分类垃圾全流程监管、公园AI事件调度等场景,强化技术对业务的支撑能力。运用AI技术,精准识别市容乱象,快速精准研判并处理,大幅提升城市管理全天候巡查及处置能力。

  (二)以专业化铸就发展基石。用好“智囊”。与广州林科院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建立苗圃基地约4500平方米,研究引进簕杜鹃新品种,目前已应用“漳州红樱”“加州黄金”等5个品种。对全区道路及公园16.3万株树木开展安全评估,建立“红黄绿”三级预警机制,并针对性加以保护。编撰“教程”。编写印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城管领域执法指南》《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城管领域执法手册》《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常用法律法规规章汇编》三本执法事项“工具书”,为执法工作提供指南。创新“课程”。聚焦基层执法需求,提供“点单式”培训内容,围绕岗位大练兵经验交流、AR定制体验、情景式执法演绎、无人机辅助执法,开展秋季大练兵系列活动。

  (三)以国际化匹配南山定位。构建具有南山特色的国际化标识系统。立足南山,面向全球,设计国际化标识系统导则,涵盖道路交通、公共空间、商业机构等全社会全行业数十领域数百场景。同期建设国际化标识智能生成系统,提供保姆式服务,确保导则无偏差落地。相关成果已纳入虚拟大学园品质提升、环西丽湖碧道建设、深圳湾口岸改造、区属公园无障碍建设等项目实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花海胜地。与法中交流促进会合作,在环西丽湖碧道进行法国薰衣草试种实验,探索打造新的生态产业旅游业态和网红打卡地。讲好具有南山风情的城市故事。发挥局新媒体小分队技能优势,多维度立体展示绿美南山建设成效,今年以来在央广国际、人民网等国际平台发布视频、图文4次,累计阅读量56.1万人次。

  2025年,我们将矢志不渝深化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进程,锚定“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精心布局、锐意进取、持续发力,加速建设更加好玩、好看、又好管的绿美新城。同时,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用心用力写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新篇,蹄疾步稳迈向南山全面建设全球一流现代化创新城区的新征程。

  一、激发活力,城区更“好玩”

  (一)跨界出圈,解锁公园“新玩法”。引入顶流活动。依托深圳人才公园、大沙河长廊等当红“流量明星”,叠加超级IP、深圳湾公共艺术季等现象级“文化icon”,推出系列“爆款活动”。创办户外艺术、草地露营、环湖骑行、时尚秀场等新潮活动,为环西丽湖绿道(碧道)等新生代公园“引流涨粉”。举办一线赛事。依托公园内赛艇俱乐部、棒球场、国际足球交流中心、国际网球交流中心等场馆设施,配合开展国际国内一线赛事。活化空间利用。密切对接海内外头部设计运营团队,力争更多首店、顶流IP落户“公园绝佳处”。以公园商业为主体,以首店经济为增长极,探索融合“首店经济新极点、公园商业新模式”,激活“商业+文体+公园”新业态。

  (二)添柴加薪,烧旺城区“烟火气”。百业繁荣。积极推动街区内城市照明、户外广告和城市家具等“全场景、全要素”品质提升,扮靓深圳湾万象城等繁华都市街区的同时,培育蛇口夜市等烟火气社区商圈。路路生花。做好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等花样文章,构筑后海片区紫花风铃木、华侨城片区凤凰木等特色赏花胜地,塑造一批国际化封面级景观。夜景绚烂。联动锦绣中华、欢乐海岸、海上世界等各大商圈打造光影艺术季活动,集聚汇合声、光、色等多重感官要素,提升深圳湾等重点片区城市照明品质品味。文脉悠悠。串联南头古城、后海两大片区,重磅推出“城南花开”系列花事活动。让烟火气、人情味、街坊感进一步回归,城区街巷成为多业态融合混搭的新载体、新空间。

  二、提升风貌,城区更“好看”

  (一)品质融城。“塑形”。深入梳理现状城市风貌及环境品质短板,紧密衔接各行业规划标准,加快编制《南山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规划及工作指引》,“提神”。结合十五运会、“美好街区”建设、片区更新改造等任务契机,运用“留、改、拆、并”手法推动国际化标识系统导则在具体场景中落地。“显效”。以深圳湾口岸、深超总等重点位置为点,以南山大道等重点道路为线,以虚拟大学园区等重点区域为面,全方位推进园林绿化、城市家具、户外广告、第六立面等市容市貌品质提升和氛围营造。

  (二)生态入城。完善全域公园体系。完成大学城绿道南山示范段、前海花卉公园与中山公园片区联动改造、荔香公园安全隐患整治等公园建设,加快推进蛇口山音乐公园、深云公园群等项目进展,开展长岭陂水库绿道、大沙河公园提升等项目前期工作。适地适树科学绿化。专项提升重点区域、路段绿化景观品质,探索地铁口周边公共绿地非硬底化改造方案,释放开辟更多非机动车停放空间。深入实施“城市绿化五年百万树木”行动,落实《南山区道路绿化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做好见缝插绿、立体增绿、轨道交通复绿等绿化美化工作。深化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园、绿道、绿色化工程设施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海绵城市项目调节雨洪、缓解热岛效应、节能减碳等功能。规范树木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全区树木安全评估。

  (三)全域净城。指导街道将资源和力量下沉到社区一线开展市容环境治理,因地制宜打造可回收物处理新模式,推行智能可回收物桶、以车代库等前沿试点,探索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新路径。研发适应大容量、高密度人口环境的垃圾转运新方案,开发气力管道垃圾收运系统应用场景,创建“近零碳”海岛分类示范区域。开展摊贩经营场所标识牌和隔挡美化试点,加强城中村、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在建工地等重点区域市容秩序整治。持续巩固市容环境向好趋势,稳步推行市容环境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模式。

  三、优化治理,城区更“好管”

  (一)以服务增活力。全力配合深圳歌剧院建设、蛇口渔港升级改造、望海路快速化改造、地铁27号线等市区重大项目绿化审批工作,高质量服务轨道交通、高压架空线落地改造等重大项目临时建筑审批。践行柔性执法,以说服教育、劝导示范为先,最大限度减少执法活动对市场主体的经营影响。

  (二)用制度促规范。编制《规划土地监察执法强制执行程序指引》、《街道综合执法城管领域执法案例》,梳理整合南山区公园管理相关制度汇编。统筹开展系列综合行政执法、公园管养等专项培训,全面提升与群众直接接触的执法、公园管理、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等关键领域一线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水平。

  (三)向创新要效率。借眼无人机巡查辅助市容执法,大力强化智慧环卫AI监管系统全域性、实时性应用,通过信息化监管手段固化全区环卫现场作业模式。构建垃圾分类“行业+政府+互联网”信息平台,打通产生端-分拣收集-预约收运-末端资源化利用的主体渠道。开展城市管理领域数据梳理、归集及治理,应用物联网设备动态监测古树、老树生长状况,利用数据赋能共享单车管理,推动智慧环境建设迈向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