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个“清”阳光惠民扶贫项目 ——南山区纪委监委等三家单位完成沐河村自来水改造工程

  微信图片_20190221103408

  微信图片_20190221103505_副本

  新春伊始,73岁的连平县福隆镇沐河村村民潘华卿,不仅告别了老旧危房,住进了崭新的砖瓦房,更欣喜地用上了久违的自来水。她站在院子里,打开水龙头,“哗哗哗”的水流喷涌而出,老人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80多岁的村民欧阳汝发也深有感触。老人家在厨房里一边洗菜,一边啧啧称赞道:“这水干净、水质好!”

  河源县福隆镇沐河村是省定贫困村,全村总人口为783户3120人。该村由深圳市南山区纪委监委、南山区会计核算管理中心、深圳市深汇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对口帮扶。从2016年初,帮扶单位自筹资金200万,用于沐河村自来水改造工程。经过各帮扶单位科学规划、公开招标、协同配合,改造工程于2018年年底交付使用,解决了全村老百姓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南山区纪委监委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主动细致介入,以“三个清”给扶贫项目和村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深入调研“底数清”

  在沐河村,通上自来水、喝上干净水,似乎是一种“奢望”。2007年,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加上移民办的资助,在村里修建了一座蓄水池,并铺设了自来水管道。但因选址不佳,水源不充足,且蓄水池容积只有140立方米,根本无法产生足够的水压,导致管道无法出水。2011年,在移民办的资助下,村里加铺管道,将水源地进行了迁移,但由于管道口径小,依然没能产生足够的水压,改建工程仍以失败告终。

  沐河村的自来水工程经历过两次修改建,但两次建设均未安装净化过滤设备,水质根本无法保证,村民们接出的通常是一盆盆“黄泥水”。而每逢旱季,断水更是常有的事。

  在了解村民们“喝水难”问题后,深圳市南山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察委主任张华伟带帮扶单位和专家团队,专程来到沐河村,深入山里,认真细致进行调研和反复论证,敲定方案。帮扶单位抱定一个信念:扶贫就是要切切实实为村民谋福利,既然要做,就要拿出科学合理、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的标杆工程。

  阳光施工“项目清”

  在南山区纪委监委的牵头下,各帮扶单位下定决心,全力推进自来水改造项目落地,一定要让村民喝上干净水。项目建设过程中,南山区纪委监委靠前监督,各帮扶单位和扶贫干部牢记使命,在规范流程、资金管控、群众监督、质量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力争打造一流的惠民工程、放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在项目招标过程,做到“阳光招投标”、各关单位自觉落实主体责任,紧盯“乱作为”或者“优亲厚友”等现象;在项目建设过程,项目责任小组和村“两委”安排专人,每天监督整个项目施工情况,做到“双重监督两次保险”。

  此外,驻村干部还积极推行群众监督措施,鼓励村民“监督为自己”,推进群众监督常态化和制度化,确保最终交给村民的是本“放心账”,也让村民心里有本“明白账”。

  质量过硬“水更清”

  为最大限度保证工程的科学实用和长久惠民,项目责任小组聘请了专业设计机构,反复论证各个方案,优中选优;经科学评估后,帮扶单位从村民长远利益考虑,决定克服困难,从山上凿引泉水。施工方在实地勘探过程中,为防止出现山体滑坡等问题,又多次地对工程方案进行再推敲和再优化。在高标准严要求下,最终确定了施工难度最大,但最有利于村民和村集体发展的方案。

  施工过程中,该项目坚持“对标最好”的原则。为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摒弃了PVC塑料管道,采用焊接钢管供水管线。虽然用材和施工都确保质量过硬,但成本却被帮扶单位牢牢地把控住了。在施工单位中标后,恰逢水泥、钢筋等基础建材价格大涨,中标单位施工成本增加,出现了怠工情绪。在帮扶单位的积极沟通和斡旋下,施工单位最终以扶贫事业为重,“讲政治顾大局”,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一定要让村民喝上自来水,喝上放心水。”怀抱着这样的信念,历时两年,困扰沐河村的吃水难问题终破解。南山区对口帮扶连平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屈凯对此评价说,沐河村的自来水改造项目,是一项难度系数极高的工程,但是帮扶单位在科学规划上下足了功夫,这是真扶贫,扶真贫,惠及民生立竿见影,为扶贫工作树立了一项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