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南山区水务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0000-03-2020-031864 分类:
发布机构: 深圳市南山区水务局 成文日期: 2020-02-21
名称: 南山区水务局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工作思路
文号: 发布日期: 2020-02-21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南山区水务局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0-02-21  浏览次数:-
  2019年,我局围绕“水污染治理决战年”决策部署,以打赢黑臭水体歼灭战为核心,突出重点,持续发力,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河流水质显著提升,西丽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长岭陂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提供了安全、健康、生态的水务保障。
  一、2019年主要工作
  (一)全面消除黑臭水体。辖区8条黑臭水体——建成区后海河、桂庙渠(南山段)、铲湾渠(南山段)、双界河(南山段)、白石洲排洪渠等5条,非建成区白芒河、大磡河、麻磡左支二等3条,已全部消除黑臭;塘朗河、双界河安乐支渠等2条小微黑臭水体已于2019年9月底完成了整治任务;至此,我区已提前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全面消黑任务。
  (二)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白芒河、大磡河、麻磡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开挖丽水河和燕清溪,大幅降低西丽水库入库污染,有效提升水库水质保障率。
  (三)推进雨污分流全覆盖。一是全力推进小区正本清源。为进一步实现我区正本清源全覆盖,我局实施挂图作战,在近几年完成993个排水小区雨污分流的基础上再次排查梳理,对新发现的53个混流小区,于2019年9月底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和正本清源达标验收工作。二是攻坚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南山区需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的49个城中村2019年底已基本完工。三是开展污染源溯源整治。组织对河道所有排水口,以流域为单元,分片区对入河的排水口进行雨水管涵流域污染源溯源整治。目前20条小流域已完成溯源排查,其中10条已于2019年底完成整改,剩余工作待疫情稳定后开始复工。
  (四)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一是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和节水型城市复检工作,成功通过验收,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县域节水型城市示范区;二是创建57个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超额完成了市级考核要求;三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今年纳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中项目共有242项,其中新建项目143项、改造项目99项,总占地面积11.14平方公里。2019年,南山区新增并经专家认定的海绵城市完工项目面积合计8.03平方公里,完成既有设施海绵化改造项目51项。在深圳市2019年度海绵城市建设考核中获得满分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考核。
  (五)扎实开展水务执法专项行动。结合“利剑三号”行动,制定南山区285家洗车场、20家农批市场排水户和餐饮类二级排水户的排水设施联合检查方案。2019年共出动570多人次,对洗车场、农批市场以及餐饮类排水户共计检查920多次,对各类违法排水行为共计立案14宗;积极开展“查处污水偷排”、“查处河道偷排”、“打击私采地下水”等整治行动,处理信访件490宗,检查出动1400多人次;开展河湖专项巡查120次,出动执法人员350余人次,巡查工地120家次,对违法向河湖排水的行为立案20宗。
  二、2020年工作思路
  (一)持续发力,提升辖区水环境。一是继续推进新圳河(南山段)、西丽水库三条入库支流治理、丽水河、燕清溪等工程建设,以工程手段促河湖环境提升;二是强化河湖管控,强化涉水污染源监管,提升执法管理水平,全区河流基本实现雨后不黑不臭、长治久清目标;三是加快推进第二阶段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工程建设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建设,做好惠民利民实事;四是加快推进排水管理进小区工作,提高污水收集率和雨污分流率,巩固正本清源成效。五是加快推进碧道建设工作,编制碧道建设规划,完成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等已符合标准的碧道进行标识化、可视化改造,选取部分河流开展碧道建设,让市民在水清岸绿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增量提质,强化水资源管理。一是筹划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年底达到建成区20%以上面积的海绵城市目标要求。二是推进供水设施改造,创建节水型公共机构、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小区等节水载体,完善节水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宣传体系。
  (三)深化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夯实“管理控污”。继续开展打击偷排泥浆水专项整治,联合城管、街道、住建、河道等部门重点开展洗车场农批市场及二级排水户排水专项执法行动、工地偷排黄泥水专项执法检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专项执法等,强化“管理控污”。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开展智慧水务项目建设,完成地表水水质在线监测、一级排水户水位监测、内涝点水位监测、排水口水位监测、闸站液位监测等智能感知设备建设,建成水务管控平台,提升水务管理能力。